副标题:《送张生》宋代欧阳修
作者:【宋代·欧阳修】 分类:【宋代诗词】 关注:6次 分享到:
一别相逢十七春,颓颜衰发互相询。
江湖我再为迁客,道路君犹困旅人。
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
山城寂寞难为礼,浊酒无辞举爵频。
①张生,名不详,为诗人天圣八年试进士时结交的文士。当年诗人考中,张生落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十七春”写分别之久,“颓颜衰发”尽显沧桑,饱含无限感慨。
B.请人两次被贬,谪居山城,张生仍功名未就,二人的命途皆坎坷不平。
C.颈联化用“老骥伏枥”的典故,又以“青松”作比,来表明人生态度。
D.诗人设酒与友人话别,追溯过往,畅想未来,诉说了彼此的远大抱负。
15.诗歌尾联中的“举爵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诗人频频举杯表示礼数不周之意。
②饱经沧桑,借酒愁,排遣苦闷辛酸之情。
③以酒互勉,表达不甘沉沦之志④正视困境以酒壮怀,体现旷达之胸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追溯过往,畅想未来,诉说了彼此的远大抱负”分析错误。本诗,诗人与友人十七年后再次相逢,两人皆命运坎坷,但尚能互相勉励,不颓废,不沉沦。诗中,诗人化用典故“老骥伏枥”,又以“青松”作比,来表达旷达心境。并没有诉说“彼此的远大抱负”。同时,从“无辞”来看,二人借酒排遣苦闷辛酸,虽频繁举杯,却没有“畅想未来”之意。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本诗尾联中“举爵频”有着丰富的意蕴,分析如下:
①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颓颜衰发互相询”,两人又都饱经沧桑,于是,“举爵频”,借酒浇愁,排遣苦闷辛酸之情。
②因再次被贬,身居山城,没有好的招待,诗人频频举杯表示礼数不周之意,表达歉意。
③从“举爵频”中,可以看出,二人志趣相投,命运相似,有以酒互勉,正视困境,不甘沉沦之意,体现了旷达的胸襟。颈联“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也正表达了这一情感。
欧阳修-宋代文人。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