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咏柳》宋代王十朋
作者:【宋代·王十朋】 分类:【宋代诗词】 关注:0次 分享到:
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
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
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
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
【注】
①借用阮籍用青白眼看人的典故,后世以“青眼”喻指对人的喜爱或重视,与“白眼”相对。
这首《咏柳》诗,全从所咏的对象着笔,确切地说:咏的是春柳。全诗八句写了柳,也点染上春天的色彩。
开头两句:“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东君,也就是人们乐于歌颂的春之神,他对于杨柳是最钟情的。只要春天的脚步来到了人间,陌头的杨柳,就首先呈现出金黄的颜色,渐渐地由鹅黄成为嫩绿。溪边村边,到处都是一样。它们把村村社社,妆点在绿色的画屏中间。有了杨柳,人们更觉得春天的婀娜多姿;看到柳枝,人们就意识到他们又回到了风光旖旎的阳春的怀抱。的确,此时人们充满着青春的喜悦,仿佛生活在画图之间。这两句是总写。
接着三四两句从细处着笔,写柳眉和柳眼:“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人们习惯地把柳叶和翠眉相比,一到芳春季节,千万丝杨柳一起吐翠舒眉,含情展黛,尽管她们相对无言,却饶有动人的韵致。人们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只要柳条上露出点点的生机,那最先苏醒的,便是青青的柳眼。杨柳是多情的,尽管不是故交,她也还是以青眼相待,从来不用冷眼白眼看人,经常保持温柔的心性。“青眼”是用阮籍能用青白眼的典故。作者在第三句,用“向我”这个词组领句,第四句却用了“与人”,这都是从主观方面去观察的,其实只要互换一下,句意还是一样的。即:“向我”可以改成“对客”,“与人”可以改成“与余”,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第五六句写柳丝和柳絮:“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古人重视离别之情,往往在分手的当儿,折柳赠送行人,借柳条垂丝之长,萦牵离愁别绪,以示永不相忘。在春天将去的时候,柳老花飞,漫空飞絮,这纷飞的柳絮,仿佛送尽了春光,也恋恋不舍地送着行人在话别的长亭飞舞。“萦牵”、“断送”两个词都非常传神。
结尾两句写柳荫:“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暮春时节,杨柳绿已成荫,这时候人们可以“载酒听鹂”,“叶底黄鹂三两声”,这呖呖的声音,娇柔婉转,人们喝点酒,坐在柳荫下面,听着黄莺歌唱,陶醉在明媚的风光之中,也算得上是“赏心乐事”了。要是在吃醉的时候,隔着溪流,在烟雨迷蒙中听上一番,那么“细雨润莺声”,莺儿的歌喉,该更加清脆而圆润了。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诗的前两句用拟人的手法,满怀喜悦地写出了春神降临人间,柳树发出新芽,村村如画的初春旖旎风光。
B.“青眼”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虽然并非故交,但多情的杨柳仍以青眼相待,传神地写出柳树温柔的心性。
C.古人往往在分别之际,折柳赠送行人,借如垂丝般的长长柳条,以示永不相忘,也传递绵延不绝的离愁别绪。
D.暮春时节坐在柳荫下,如果有人喝醉,隔着溪流,在烟雨迷蒙中就能听到黄鹂略带伤感的叫声,那是最美的鸣叫。
“略带伤感的叫声”错,此两句写暮春时节,杨柳绿已成荫,叶底黄鹂,声音娇柔婉转,是乐不是哀。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柳?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是暮春时的柳树,“断送春光絮一亭”描写的就是暮春时节春光将逝、柳絮飞舞的情景。
王十朋-宋代文人。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