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宋代诗词SW:>《古人铸鉴》宋代·沈括全文在线阅读赏析

《古人铸鉴》宋代·沈括全文在线阅读赏析

副标题:《古人铸鉴》宋代沈括

作者:【宋代·沈括】  分类:宋代诗词】  关注:0次  分享到:


本文是宋代·沈括所作古诗词《古人铸鉴》,主要原文内容古人铸鉴-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等的原文全文、注释译文或赏析及作者简介等内容

古代诗词之宋代文人沈括所作的《古人铸鉴》原文全文、译文、赏析在线阅读及作者简介

《古人铸鉴》-宋代·沈括

【正文原文全文】: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 沈括(宋)——《梦溪笔谈》

【《古人铸鉴》注释译文】

译文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注释
鉴:镜子。 差:略微 原:推究

【作者沈括简介】

沈括-宋代文人。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沈括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改知延州,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以笔记体裁写成的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点击搜索:古人铸鉴 沈括 宋代 哲理 故事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