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樊增祥 分类:【诗人作者】 关注:0次 分享到:
近代樊增祥简介
![]() |
姓名:樊增祥 | 名号:字嘉父,号云门 |
性别民族:男- | 朝代:近代 | |
籍贯:湖北恩施人 | 生卒:1846--1931 | |
评价或成就: | ||
作品: |
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号云门,又号樊山,别署天琴老人、身云居士。
湖北恩施人。
七岁能属对。
少年时期熟读李白、白居易、陆游、高启、袁枚、赵翼等人诗。
放言吟咏,动辄数百言。
十五岁后转攻举子业,亦不废诗词。
咸丰七年(1857)至同治八年(1869)之间,作诗学袁枚与赵翼,亦作香奁体,达一千数百首。
同治六年中举后,一度为人司书记,张之洞荐其为潜江书院院长。
其后与张之洞交往甚密,亦受张之洞影响,转向经世致用之学,悉焚弃其诗词旧作。
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
次年赴武昌作幕僚。
十年,出任陕西宜川县令。
其后历任咸宁、富平、长安县令。
十九年,为渭南县令。
二十六年,简授皖北道道员。
累官至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
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
袁世凯当国时期曾为参政院参政。
樊增祥长期从政,而以诗词为能事。
尝谓一日“十二时中,尝以六时接僚属治公事,三时吟咏,三时燕息,不两旬得慢令七十余首。
倘无劳形案牍,延谒宾客之累,壹意为文,则侯生毕世所作可作一岁竟耳!世有得放翁残稿者,计一月作诗六十许篇,吾未陈臬事时,率月得五六十篇,亦有及百篇者,此固不足难也”(《五十麝斋词赓跋》)。
平生受张之洞、李慈铭影响最大,亦深得二人推许。
张之洞以为洞庭湖南北只有两位诗人,一为王闿运,一为樊增祥。
李慈铭则称当世之学人能诗者,“皆幽邃要窈,取有别趣。
若深精华妙,八面受敌而为大家者”,却只有他自己和樊增祥二人(见陶在铭《樊山诗抄·序》)。
诗词文俱能,以诗最负盛名。
诗作数千首,中日甲午战争及庚子事变时期有部分忧国忧民之作,大多格调不高。
李慈铭《题云门吾弟十斋诗集时将出宰宜川》曰:“云门诗得力于信阳,而画取北地。
其七律至追踪唐之东川、义山,而古体胜之。
”张佩纶《樊山诗集·叙》称其诗“调采葱茜,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不倦。
”陈衍《近代诗抄》曰:“樊山生平以诗为茶饭,无日不作,无地不作。
所存万余首,而遗佚盖已不少矣。
论诗以清新博丽为主,工于隶事,巧于裁对。
”谭献《复堂日记》曰:“樊山词如弹丸脱手,独茧抽丝,不腻不豪,自成馨逸。
”著有《樊山集》二八卷、《樊山续集》三二卷。
生平事迹散见于诗文集自序与他人序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