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法捷耶夫 分类:【诗人作者】 关注:0次 分享到:
苏联俄罗斯法捷耶夫简介
![]() |
姓名:法捷耶夫 | 名号: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 |
性别民族:男- | 朝代:苏联俄罗斯 | |
籍贯:加里宁州基姆雷市 | 生卒:1901年12月24日--1956年5月13日 | |
评价或成就: | ||
作品: |
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1901年12月24日一1956年5月13日),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加里宁州基姆雷市。
父亲是农民,母亲和后来的继父是医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员。
1908年全家迁居远东地区,他的童少年时代是在南乌苏里边区苏昌溪谷度过的。
1912~1919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时,开始接近布尔什维克党,并参加党的地下革命活动。
1918年9月入党。
1919~1921年参加远东游击队,同日本干涉军和高尔察克白匪作战。
1920年游击队改编为红军时被提升为旅政委。
1921年2月,以远东地区代表的身份出席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
大会期间,参加镇压喀琅施塔得叛乱受重伤,于同年9月复员,进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
1924年起,先后在库班、罗斯托夫和莫斯科等地做党的工作。
1921年开始创作,写了中篇小说《泛滥》(1923)和短篇小说《逆流》(1924,后更名《阿姆贡团的诞生》)。
这些作品都以远东地区的革命和内战为题材,突出表现了党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作用;虽然不太成熟,但为日后创作奠定了基础。
1927年发表描写国内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毁灭》,“提供了国内战争的广阔的、真实的画面”(高尔基)。
同年被调到莫斯科,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30年代写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1930~1937)、短篇小说《地震》(1934)和《贫与富》(1936)等。
《最后一个乌兑格人》原计划为6卷,反映远东地区的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中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已完成的4卷勾画出革命初期滨海地区广阔的生活画面,塑造了工人出身的共产党领导人彼得·苏尔柯夫的形象。
《地震》和《贫与富》描绘了30年代远东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时期还写了回忆性特写《与拉佐的会见》(1937),《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1938),再现了传奇式英雄拉佐和军事统帅伏龙芝的动人形象。
卫国战争时期任《真理报》战地记者。
1944年出版的《封锁期间的列宁格勒(日记摘抄)》,描述了列宁格勒人民为保卫祖国与希特勒法西斯进行的顽强斗争。
1943~1945年创作著名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1947~1951年又做了较大修改,使之更臻完善。
法捷耶夫一生写过不少文学论文,后收入文学论文集《三十年间》(1957)。
1926~1932年曾是“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领导人之一;1934年任苏联作协筹委会副主席,作协成立后任主席团委员;1939~1944年任苏联作协总书记、理事会主席;1954~1956年任苏联作协书记。
两次获列宁勋章。
1949年曾率领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