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邓牧 分类:【诗人作者】 关注:0次 分享到:
宋元邓牧简介
姓名:邓牧 | 名号:字牧心 | |
性别民族:男- | 朝代:宋元 | |
籍贯: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 生卒:1247年--1306年 | |
评价或成就: | ||
作品:《伯牙琴》 |
邓牧(1247年~1306年)宋元之际学者。
字牧心。
自号“三教(儒、佛、道)外人”,别号“九鉴山人”,人称“文行先生”。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其生平事迹,史籍记载很少。
自称:“余家世祖传,不过书一束。
”“年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追古作者。
及壮,视名利薄之,偏游方外,历览名山。
”(《邓文行先生传》)没有在宋朝作过官。
邓牧32岁时,大臣陆秀夫抱幼帝赵昺投水自尽,南宋灭亡。
他怀着亡国的悲痛,终身不仕不娶,隐居在余杭大涤山洞霄宫,“身不衣帛,服楮御寒署。
”(同上节)缺食少衣,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
58岁时,元朝统治者派玄教大师吴全节请他出山做官,被他拒绝。
第2年“无疾而化”。
著作有《伯牙琴》。
邓牧不满元朝的封建统治。
他指出,封建君主从来都是“竭天下之财以自奉”,“以四海之广”供一人之用。
秦始皇就“焚诗书,任法律,筑长城万里,凡所以固位而养尊者,无所不至。
”(《君道》)后世的君主也都是象秦始皇那样,“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欲长治久安,得乎!”(同上)然而,儒者们却“为君者歌颂功德,动称尧舜”。
其实,他们“凡为饮食之侈、衣服之备、宫室之美者,非尧舜也,秦也。
为分而严、为位而尊者,非尧舜也,亦秦也。
”(同上)这对封建道德原则无疑是个亵渎。
邓牧还揭露了封建官吏的累累罪行。
他说,暴君惧民为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吏道》)。
“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同上)他指出:元军的官长驻守一地后,“皆世守不易,故多与富民树党,因夺田宅、居室。
”(《元史·兵志》)以至“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
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吏道》)
邓牧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
认为群众的“造**”是暴君酷吏逼出来的。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哉!”“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同上)邓牧认为,要使社会争乱和道德堕落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变,就必须回到远古时代的“至德之世”。
至德之世是邓牧的最高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
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作为理想人格、道德榜样的圣人,既是君,又是师。
“古有圣人,作君作师。
忧民之溺,由己之溺,忧民之饥,由己之饥。
”尽力为民服务,所以民深受其功德的恩惠。
“其德泽所浸,如时雨之化,其功用所及,如春阳之熙。
”(《见尧赋》)那时的君主,其道德十分高尚,堪为民之师表。
首先,他们具有俭德,生活简朴。
“子不闻至德之世乎?饭粝粱,啜藜藿,饮食未侈也,夏葛衣,冬鹿裘,衣服未备也,土阶三尺,茆茨不翦,宫室未美也。
”(《君道》)其次,君民平等,关系亲密,“其分未严”,“其位未尊”。
经常到平民住的地方(衢室)去访问,在自己的堂屋(总章)听取百姓的意见,作风平易近人。
第三,君能禅让其位,臣民不会争夺君位,老百姓衷心拥护君主。
“圣人在位,天下之人戴之如父母”,“天下乐戴而不厌,惟恐其一日释位而莫之肯继也。
”(同上)二是官吏的德行也很高尚,没有人到处钻营,争官求禄。
他们人数不多,“去民近”,能够深入群众,不谋私利,“与人主共理天下”,百姓无形中从他们那里得利益。
三是人们虽有分工的不同,但都自食其力。
“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吏道》)没有剥削与掠夺别人的行为。
他们都能谦虚待人,彼此尊重。
“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恭。
”没有狂妄自负、诋毁别人的不道德行为。
“其于人也,遏恶而扬善:人之有善,若己有之,唯恐其不得闻,而以为己所不逮,不幸闻人之过,则亦含容覆护,不忍其不得为君子。
”(《名说》)邓牧所幻想的“至德之世”,同元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对现实的无德之世的严厉批判。
邓牧认为,要实现“至德之世”,必须“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吏道》)他把希望寄托在少数德才兼备的君主与官吏身上。
认为如果不行,就按照老庄“无为而治”的办法,任凭天下治乱安危。
这是他的思想局限性。
但他对后世进步思想家很有启迪,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就明显地受到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