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丁若镛 分类:【诗人作者】 关注:0次 分享到:
朝鲜
姓名:丁若镛 | 名号:字美镛 | |
性别民族:男- | 朝代:朝鲜
|
|
籍贯:京畿道广州郡瓦阜面马岘里 | 生卒:1762--1836 | |
评价或成就: | ||
作品: |
丁若镛(1762~1836),朝鲜朝英祖、宪宗年间著名哲学家、实学派集大成者、著名文学家。
字美镛、颂甫,号俟蓭、茶山、三眉、与犹堂。
原籍罗州。
生于京畿道广州郡瓦阜面马岘里(今扬州瓦阜面陵内里)的一个两班(贵族)家庭。
7岁能作汉诗,22岁中进士,1789年式年文科甲科及第。
历任检阅、持平、弘文馆修撰。
1794年任京畿道暗行御使,后历任同副承旨、兵曹参议、刑曹参议。
并曾与朴齐家等参与奎章阁书籍编纂事务。
他为人刚直,不求媚于权贵,特别是在任暗行御史时,曾弹劾官吏的贪污舞弊,不断受到反动派的诬告和陷害。
1800年正祖驾崩, 翌年在辛酉教难之时,他被流配到长鬐,后又因受黄嗣永帛书事件牵连,被流放到康津。
在流放地茶山山麓上专心于经书学的研究,经19年的努力,完成了独立的学术体系。
1818年获释,回故里, 继续专心从事写作和研究学问,直至去世。
丁若庸是实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实学派诗人和作家。
他继承了柳馨远、李瀷的主流思想,并以朴趾源为代表的北学派思想集大成于一身,对政治、经济、医学、天文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西方的新学问也有深刻的理解。
在哲学上表现出先进的唯物主义和正确的实践立场。
作为实学派的代表学者,他认为一切无助于实用的学问都算不上好学问,反对“空理空谈”、形式主义,主张结合实际研究学问,强调各种学问的研究均应以达到“利用厚生”为目的。
在政治上, 反对门阀主义和世袭制度,认为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富户之家“是残九千九百九十九人之命,以肥一户”, 提出“农者得田,不农者不得之”的主张,提倡土地公有,共同耕作,按劳役多寡分配的“闾田制”。
在文学创作上,他反对单纯的“吟风咏月”和形式主义,强调文学的教育意义,即要有“美刺劝惩”的效果。
他作有汉诗2500余首,有不少是表现农村生活和农民在封建制度下挣扎度日的处境,谴责封建官吏的剥削和儒学者的伪善,指斥封建两班制度的不合理等。
《奉旨廉察到积城村舍作》和《饥民诗》是两首有代表性的作品。
前者描写一户农家的穷苦和豪吏的作恶;后者描绘了一幅农民颠沛流离的图景。
在康津流放期间,他创作了更多同情人民、反映酷吏罪恶的优秀作品,其中有长诗《夏日对酒》、《耽津农歌》、《耽津渔歌》、《耽津村谣》、《哀绝阳》,以及次杜甫韵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三行:《猎虎行》、《狸奴行》、《僧拔松行》等。
他熟悉多种诗歌表现形式。
在创作手法上,善于运用比喻来刻画他所要表现的对象。
他的一些散文和政论也写得生动、犀利, 很有说服力。
1910年,在他逝世70多年以后,朝鲜朝政府追赠他为正宪大夫奎章阁提学,谥文度。
著书有《牧民心书》、《经世遗表》、《丁茶山全书》等。
集他的著作为一书的《与犹堂全书》(共503卷)中, 以《文体策》为首,收有他阐明自己的文学观的文章与很多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