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董逌 分类:【诗人作者】 关注:0次 分享到:
清代董逌简介
![]() |
姓名:董逌 | 名号:字彦远 |
性别民族:男- | 朝代:清代 | |
籍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 | 生卒:-- | |
评价或成就: | ||
作品: |
董逌[yōu],北宋艺术鉴赏评论家。
生卒年不详。
字彦远。
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
北宋政和(1111-1117年)年间官徽猷阁待制。
绘画美学思想上,认为绘画必须做到形神兼备,而尤重传神。
不仅人物“以神明为胜”,而且须知“物各有神明”(《书崔白<蝉雀图>》)。
在题画跋中,使用“神明”、“气韵”、“生意”等审美范畴,说明绘画的传统审美观。
又以“似”与“真”等审美范畴,说明形神兼备的相互关系。
认为白居易所说的“画无常工,以似为工”的“似”,应当理解为形神兼备。
接触到“似”与“不似”的朴素辩证法:“画之贵似,岂其形似之贵邪?要不期于所以似者贵也。
”指出只有“无心于画”,无意于似,“求于造化之先”,“发于生意,得之自然”(《书李元本<华木图>》),才能得心应手。
用“以天合天”,使“丘壑成于胸中”的命题说明画家主观审美意象的形成。
指出画家对于自然山水之美的审美趣味,应“积好在心,久则化之。
凝念不释,殆与物忘”,使“磊落奇特,蟠于胸中,不得遁而藏”,然后“托于画以寄其放”。
进入艺术创造时,画家达到“忽乎忘四支形体”,“举天机而见者皆山也”的境界,才“能尽其道”(《书李成画后》)。
充分强调艺术表现的审美意象在主体中形成的作用,反对摹仿自然的审美观。
在《书〈百牛图〉后》中,以“一百牛形,形不重出”为例,指出画家应从审美对象的“动静二界”中,去“观种种相”,“随见得形”,看到它的特殊形态,才能创造富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在书法美学思想上,强调“自然”,反对以“法”为审美标准的传统思想。
对“法”这一审美范畴做了改造:“求法者当在体用备处,一法不亡,秾纤健决,各当其意;然后结字不失,疏密合度,可以论书矣。
”(《广川书跋·薛稷杂碑》)著有《广川藏书志》、《广川诗故》、《广川书跋》、《广川画跋》。
|